杨少华整理
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晚起的民族,在中国,回族是全民族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,然而伊斯兰教并不等于回族,更不能简单的判定回族仅只是西亚、中亚穆斯林移民中华的后裔。中国的回回民族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里,由于信奉伊斯兰教,并以此为纽带、自相婚姻,并通过同当地土著居民的婚姻,让土著居民皈依伊斯兰教,这样在血统上就呈现融合和融化性质,特别是在明朝初年,中央政府用法律条文形式固定下“不允胡人(包括了当时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、维吾尔等民族)自相嫁娶”。故而可以说,回族的族源,既来自于西亚、中亚各地穆斯林移居的先民,也与有当地土著或非土著先民的后裔有血缘关系。中国回族和我国其他民族一样,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。
商丘回族人口十余万,是河南省回族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,商丘回族的来源,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,那时已有大食人、波斯人和其他信奉伊斯兰教的“胡客”来河南经商和留居,但为数甚少。据回族谱牒、族谱和历史文献资料记截,商丘回回民族的主要来源则是元朝屯田的“色目人”和明清以来因经商、避难或其他原因迁居而来的回民。屯田和商业活动逐渐形成了商丘回族分布“大分散、小聚居”的显著特点。
姓氏源于上古,历代相承,流传至今。姓氏是氏族、种族的标志, 又是人们在生活中相互交往所必需的。 回族的先人来华后一般都保留着自己原来种族的姓氏,即阿拉伯人名、波斯人名等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由于政治、 经济、生活等诸原因,他们本人或他们的后裔逐渐使用汉姓汉名。
据人口普查数字显示,商丘回族共有“艾、安 、白、巴、拜、包、鲍、常 、蔡、陈、曹、长、崔、程、丁、杜、董、戴、邓、狄、法、傅 、范、方、付、高、古、郭 、盖、顾、关、海、哈、韩、何、洪、胡、虎、黄、金 、蒋、贾、姜、姬、李、刘、柳、吕、黎、路、卢、鲁、罗、芦、陆、梁、孔、库、马、买、穆、孟、满、倪、钱、屈、曲、邱、祁、乔、潘、庞、赛、沙、闪、单、石、苏、尚、孙、宋、沈、锁、任、唐、帖、佟、陶、铁、田、宛、王、魏、吴、伍、武、洪、位、徐、许、谢、夏、薛、杨、姚、袁、于、尹、尤、颜、余、阎、严、张、赵、郑、朱、周、褚、詹”等120姓,因情况不同,对各姓氏源流不能逐一记述。 有史可考者,予以简述。
一、艾姓:回族中的艾姓,主要来自阿拉伯语经名首音,其分布多在河南、河北及江苏等地。商丘市睢阳区艾氏祖籍叶县,始祖于清康熙年间(1662~1722年)因生计由叶县红岭寺沟迁居睢阳等地。
二、白姓,回族中的白姓,是回族大姓之一。商丘市民权、睢县、柘城、梁园等地白姓回族祖籍河北,元末由河北真定府吴吉县(今无极县)高头村迁居民权县伯党 集,后分居其他县区。 另外,柘城部分白姓回族称其祖籍为怀庆属孟县(今孟州市)桑坡,明中叶迁居柘城。
三、丁姓:丁姓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。“西域人多名丁,既入中国,因以为姓。”丁姓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。商丘市睢阳、梁园、民权等地丁姓回族祖籍孟县(今孟州市)桑坡:清康熙年间(1662~1722年)由桑坡迁居考城县,后散居李集(今民权县城关镇老城)、睢阳等地。
四、郭姓:回族中的郭姓,早期见于元代福建泉州、山东荷泽和河南郑州等地。据睢阳回族《郭氏族谱》载:郭氏回族,祖籍山东郭庄,世代信奉伊斯兰教,明代因经商迁居商丘。
五、海姓:回族中的海姓,主要源自阿拉伯语经名首音。海姓源自元朝时屯田中原的“探马赤军”经名译音,主要分布在中原、西北和山东等地。商丘市海姓回族祖籍山东沙海, 始祖弟兄四人因生计于明朝嘉靖年间迁居睢阳。另外,民权、睢县等地海姓回族称其祖籍为荣阳县(今荣阳市)刁沟村,明末定居于此。
六、韩姓:回族中的韩姓主要分布在山西、河南和东北地区。据柘城县《韩氏家谱》记载:我韩氏回族,原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,世代信仰伊斯兰教,元朝末年(约1367年)来祖韩希尧兄弟三人因战乱迁居柘城县慈圣。后分居于睢县、睢阳、梁园、宁陵、太康等地。 山西省洪洞县《大槐树志》也证明了此说。
七、金姓:回族中的金姓,主要源自祖上阿拉伯语经名和赐姓。据开封《金氏宗谱》载;“吾族原籍天方国,西(经)名亦不喇金(古时将伊卜拉欣译为亦不喇金,金姓就取自名后的“金”字),(后)移居撒马儿罕。唐贞观(年)间请助讨贼始入中原,至元季尚公,主封指挥使司,族乃滋大。及明太祖起兵,先锡爵公以土司率义勇助剿寇党有奇功,敕赐锦衣卫指挥使司,遂赐姓金,效封护国将军。”商丘市金姓回族主要分布于民权、睢县、睢阳、梁园、宁陵、夏邑等地。据民权金氏回族老人:明末金姓回族由开封迁至考城县西金楼村(今胡集回族乡金楼村)。崇祯十五年(1642年)河决开封,有金时,字松,明太学生,由开封也迁居金楼村。金时有四子、分居金楼、张楼、金庄、白老家等 处。金氏四世孙金世隆,为乾隆七年(1742年)武进士,官至福建永建营守府。十世金梦简,1909年拔贡,同盟会会员,曾任河南省通志馆协修,主编宗教志六卷。,其女金韵1933年河大中文稿毕业为民权县最早的女大学生。
八、李姓:回族中的李姓,主要源自赐姓。如唐代时的“李光颜,本阿跌失,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。因世有武功,赐以国姓荣之。”再如五代十国前蜀的李舜弦(诗人)、李徇(文学家、药物学家)、李成三兄妹,本波斯人,其先于隋朝时来中国经商并定居,后封官入仕后赐给了李姓。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、河北、西北和东北地区。李氏回族在商丘市分布较广,但却同姓不同宗。据民权李氏回族族谱载:李氏明末由封丘县后荆圪答(现名后荆乡,也是回族聚居地)迁至考城县大凡集。1778年河决考城县。后散居北关堤角、伯党集等地。堤角村有李慎,为清同治元年(1862年)壬戌科举人。另据睢阳区李庄乡吴楼村李氏回族家谱记载,其先祖于明末从山东曹县迁来。此外,夏邑、梁园等地李氏回族修《李氏族谱》记载:“太祖高皇帝龙登宝位,天下一统,四海清宁,万邦拱贺。广济兄弟等献表纳贡称臣,封燕州牧,随改宛平今,济生彦刚,刚生明善。于洪武四年因茶马事发,彦刚同明善迁干大梁为民……后至正统二年大河水决,作伐乘水载于南顿”;又“高祖公公李彦刚,大梁祥符人,其先祖西域哈白”。这支李姓先祖祖籍西域,元末明初在北京做官,因茶马事件,其后人迁居开封,后迁入沈丘、项城、夏邑、商丘等地。
九、刘姓:刘姓回族在商丘市分布较广,几乎本市所有县区都有刘姓回族定居。据睢县刘氏族谱记载:“我刘氏始祖世居金陵(南京),,迁居沧州代远年湮,无所考核,后传诿彦公于明洪武初年以锦衣卫指挥使官睢,遂为我刘氏来祖之始,于今十有五世矣。”另据柘城县西关《刘氏先人肇基碑》记载:明宣德八年(1433年),始祖刘维经从顺天府迁柘。
十、吕氏: 商丘市吕氏回族人口不多,主要分布于宁陵、睢阳等地。据宁陵县东关吕氏回族老人介绍,明初,吕氏始祖吕克军率吕氏从洪洞县迁宁陵东关定居,迄今已历10世。另据睢阳区吕姓回族传,其祖籍为兰考县,清初由兰考迁睢阳,世代务农,亦有经商或操手工业者,子孙繁衍至今。
十一、马姓:回族中的马姓最为多,故有着“十个回回九个马”之说。马姓主要来自阿拉伯语祖名(经名)首音。如“我教之马,则多为阿拉伯人名之译音。首音,均可以马字译也。”马姓虽众,多有同姓不同宗者,在本市有“五马不一家”之说。如:油坊马、锅片马、七根椽马(又称项城马)、开封马、山东马等。据民权县马姓回族宗谱记载:马姓回族明以前居住北京,永乐时迁居开封,明崇 祯十五年(1642年)河决开封,迁居考城县西南毛里(今民权县王桥乡毛里村),然后迁至考城县城,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有进士马成 等三人,武举人马伦等 四人。清乾隆四十三(1778年)年河决考城,马氏一支迁居伯党。清光绪至建国前,伯党马氏人财鼎盛,曾出过武举、武进士各一人,文举三人。举人马振滨作过清朝的广西滨州知州,民国初年作甘凉道尹。马振濂民国初年作任河南省议员,河南河务局工长。举人马振波曾任过安徽省政府秘书,建国后任河南省文史馆研究员著作有《二知斋诗集》,现存诗900多首,1986年曾在是本影印《二知斋诗集》摘录封。马予真,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,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。建国后历任开封专员公署副专员 ,河南省民委副主任,曾当选第一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。马德耀(现名马光)是新华通讯社驻巴基斯坦特派记者。马尉慈是河南大学附中特级数学教师,他所教的高三毕业班,1986年升学率达到97%,为全省之冠,为河南省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。睢阳另一支马姓回民,于明隆庆年间由项城迁入。据《项城县志》记载:“马氏为陈巨族,始自洪洞,又迁南顿、槐坊诸处。”李、马两宗占今槐坊回族的多数,他们先在南顿(今项城市西南3公里南顿回族镇)安身立足,其后裔支派逐迁槐坊、商丘、太康、淮阳等地。
十二、沙姓: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。故《千家姓》称:“今回族多此姓,别为一族。”该姓大多取自阿拉伯语经名首音和尾音。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、河南、西北、江浙地区。据睢县沙姓回族世代口碑相传,其祖籍系山东沙海,明末因经商迁居睢州。后分居睢阳、梁园、宁陵、民权、柘城等地。
十三、苏姓:苏姓为“回族十三姓”之一。苏姓大多取自阿拉伯语经名首音。商丘市苏姓回族祖籍淮阳,明末由淮阳县苏花园迁居睢阳区西关,后苏氏繁衍更多,仅睢县就有数个村庄,民权、夏邑、永城、柘城等地都有苏姓回族定居。 十四、王姓:回族中的王姓,主要来自唐初时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宛葛思的谐音。王、宛、安、万等回族姓氏由此而来。王姓回族在商丘市分布较广,但却同姓不同宗。据夏邑《王氏宗谱》载:始祖王武,原籍山西省洪洞,于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迁居夏邑。再有,据宁陵县《王氏家谱》载:其祖籍为北京王府井,明代因经商迁居宁陵。另有睢县王姓回族,族谱上写系杞县人,明末迁居睢县。
十五、吴姓:吴姓为回族分布较广的大姓之一,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。商丘市吴姓回族主要分布于睢县城内、东关、平岗、潮庄、西吴庄、 东吴庄、后刘庄、袁坟、长岗、聂楼、轳辘湾、段吉屯、尤寨和民权县车站、 伯党、石柱及宁陵县的城内、东关、谢集、付堂,柘城县的西关、 慈圣、远襄、睢阳区、梁园区等地。据《睢州吴氏族谱》(1988年修)记载:“睢县吴氏家族原籍山东沧州(今为河北省辖市),我始祖于明朝初年携眷任睢州知州,建宅于城内西大街,来祖坟莹建在小南关, 按世系计到仁子辈已二十三世。 ”
十六、杨姓:杨姓为回族主要姓氏之一。其分布也相当广泛。商丘市杨姓回族主要分布于柘城远襄、大仵、起台、慈圣,睢阳区郭村,睢县康河、西门里、潮庄、辘轳湾,夏邑县城关和虞城县陈庄等地。据睢县杨氏族谱记载:“杨氏祖籍封丘县后荆圪答(现名后荆乡),明初来睢为阿訇, 建宅于城内清真寺南”。另据虞城县的杨姓回族家谱记载,他们是随“燕王扫北”而来的南京钦天监杨家。清嘉庆元年(1796年),太学生杨勒母孙氏携5子1孙女从山东泰安东智天庄迁至虞城县王集乡陈庄定居,后分支住刘庄。
十七、张姓:回族中的张姓,主要源自赐姓。据《回族人物志·明代》载,明天启五年(1625年)进士,河南夏邑知县的张忻,祖籍西域,“赐姓于明初,才改称张氏。”其子张瑞,曾任清代《明史》纂修官、《太宗文皇帝实录》副总裁、礼部左侍和擢国史院大学士等职。又据民权县《张氏族谱》称:张氏明万历年间由西华县小窑迁至考城县西十里之谷皮村(今民权县胡集回族乡张庄村)。时考城县回民只有盖、张二家,张氏始迁祖为张元述。王桥乡麻花庄张氏即其一支,制作麻花已有七世,将近二百年,是民权县著名风味小吃。此外,《商丘张氏回族宗谱》记载:“适嘉靖间大梁(今开封)张氏迁至归德州。”
十八、赵姓:据山东青州城南扈家子薄板台立于明代万历五年(1577年)的赵氏莹蝎记载:“吾始祖伯颜,乃西域人也。仕元(后)赐姓赵……迨其子明远(伯颜之子),始奉我朝,命徙青(州),为编户”。后分支住安徽怀远、河南睢阳等地。另外,商丘市部分赵姓回族称,其祖籍为山西洪洞,明洪武年间,迁居于宁陵和禹州山货场等地。
十九、朱姓:回族中的朱姓,为明朝皇帝赐给的国姓。“明初,皇帝赐姓有国姓、民姓之别,国姓是皇帝的朱姓”。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陕西、江浙一带。商丘市朱氏回族于清康熙年间(1662~1722年)由开封迁居考城县胡集。乾隆年间(1736~1795年)又有朱斌然、朱美然兄弟至张庄清真寺当阿訇,也定居胡集。清末有朱树棠,为反清团体“仁议会”头目。宣统三年(1911年)曾组织千佘人赴开封起事,响应辛亥革命,后因奸细告密,领导被捕杀,人员解散归里。今有豫东综合物流产业聚集区党工委书记朱安伟。
二十、钱姓:在明代初期,由于政治斗争激烈,朱元璋执政时搞了胡惟庸、蓝玉两大案, 牵连数万人,一些文武官员先后来到河南避难。 蓝党将士中的钱姓回族系在这一时期迁居睢县,原居住在南魏张(今魏张屯),后移居城南核桃园(东关)。
二十一、盖姓:盖姓是回族大姓之一,主要分布在河南、河北、山东和西北地区。明嘉靖年间(1522~1566年)。盖姓回族由汴梁(今开封)迁居归德府,万历年间迁居考城县西十二里之盖庄。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有举人盖天锡,当过河南新野县教谕。盖氏为考城县最早的回民。
二十二、徐氏:商丘市徐氏回族祖籍山西王庄,明代迁居河南睢州,清乾隆年间(1736~1795年)有徐乔、徐启者,由睢州小南门里迁居尹店东南之石柱村。徐乔有五子二十九孙。嘉庆二年(1797年)为徐乔所立石碑,现在石柱南门处。该村现有回民1300佘人。
二十三、潘氏:潘氏回族 定居商丘市始于清朝中叶,据民权县潘氏族谱载:潘氏祖居开封,明政德年间,河决开封,潘氏先祖由开封迁居考城县城西南隅(今堤角前).。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,河决考城,潘氏先祖瘵家由考城迁城东建庄。此后,分支住睢县西门里、东吴庄、睢阳区等地。
另外,宁陵县的 关姓、姚姓,民权县的袁姓 ,睢县的顾姓、 柳氏等姓氏回族都是在明清时期先后由山西洪洞、淮庆府沁阳县清化镇(今博爱县)、南京、开封等地迁居本市的,因篇幅所限,这里不再逐一记述。
本文选自杨少华主编的《商丘回族史稿》一书,该书于2002年出版,豫内资准印字0236号。